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记忆 | 驻日内瓦工作拾零

王崇理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王崇理 历任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苏联东欧司专员、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驻大马士革总领事、驻叙利亚大使馆参赞、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驻牙买加大使。


国际名城日内瓦

1972年3月,我去驻日内瓦总领馆赴任。日内瓦既是一座国际会议的名城,又是一座以景色迷人而闻名于世的花城。名种花卉布满全城,居民的窗台上摆满了鲜花,尤以用各色鲜花组装成的花钟,走时准确,昼夜不停,令游人赞赏不已。它是日内瓦十大景致之一。



• 日内瓦花钟


这座城市建筑整齐优美,楼房高的六七层,低的三四层,颜色以银灰、乳白色为主。市容洁净,街道无尘,特别是4公里多长的湖滨大道与莱蒙湖相映生辉。湖中心有几十米高的喷泉呈银白色的柱形状,昼夜喷涌不停,煞是壮观。这也是十大景致之一。站在莱蒙湖畔,望着它那旖旎的风光,湖水与蓝天一色,再吸上几口宜人的凉爽空气,心旷神怡,使人流连忘返。


• 日内瓦莱蒙湖畔


到任不久,面临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仍然占据着联合国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各种国际组织机构席位的蒋帮分子驱逐出去。根据国内指示,我随即展开了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讯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儿童基金会、国际海洋法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驱蒋斗争。

首先摸清蒋帮在联合国各国际组织的情况,然后向联合国各国际组织提出交涉,在交涉中联合国前秘书长坎道给予了大力支持,使驱蒋斗争进展比较顺利。由于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内指示明确和各方面友好人士密切配合,加上全馆同志的努力,我们终于取得了彻底胜利,使蒋帮人员灰溜溜地离开了日内瓦。

斗争胜利后,我国马上加入以上联合国各国际组织并迅速建立了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处。我任代理代表(没有正代表)。对外是两个牌子;对内是一套班子。工作很繁忙。

接待代表团

由于加入了联合国设在日内瓦的各种国际组织,国内经常派代表团参加各种国际会议,为了节省开支和安全,代表团的吃住均在馆内,不住旅馆。这就大大增加了代表处的工作量。各种代表团是在党委领导下工作,每次国际会议,均要会前研究情况和提出对策,会后总结经验上报,而且每会必事前请示、事后汇报。这需要大量的调研工作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有几次国内派我兼任代表团团长。会议期间,面对各种复杂问题,经过大家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取得共识,然后进行工作。为此,我们经常工作到深夜。在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我作了长篇讲话,获得了好评。



• 日内瓦玫瑰公园


除了对外工作,对代表团还要做不少事。如组织郊游,参观日内瓦市容和各地名胜等。有一次我和夫人刘善庭陪林巧稚大夫参观日内瓦的玫瑰公园。

这个公园以五颜六色的、高一二米的玫瑰树著称。各种品种的玫瑰花爬满了枝头,姹紫嫣红煞是好看。地上芳草葱绿如茵,落地松像伞一样半卧在地上,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

游人安闲地坐在长椅上,手里拿了各种干果引逗小松鼠。这些小东西也不怕人,竟把小嘴伸到游人的手里找东西吃。林巧稚大夫感到好玩儿,也把手伸出去引逗,果然有一只小松鼠上了当,向她跑来,引得大家大笑不止。就这样轻松地不知不觉地过了半日。因下午还有个会,只得驱车回馆。

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出于对周恩来总理的热爱,会议期间我托各种关系和朋友寻找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以周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的旧住址。费了许多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当年给周总理开车的瑞士司机。他带着我们找到了中国代表团的原住地,但已经面目全非了,当年代表们的住房现已改建成高楼。



• 1954年及1961年两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到表团驻地花山别墅,现被修缮一新,并立有纪念铜牌。图源:《新中国外交五十年》


庆幸的是周总理的住房还保留完好。这是一座二层银灰色的小楼。观看了小楼后,我们感慨万分地迅速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旧址,并托人把照片送给了周总理。后来听说周总理看到照片后很高兴。

在州长家里做客

日内瓦州长什米特1973年4月访问中国后,为了表示友好,特邀请陈志方大使夫妇、我和刘善庭到他家做客。他住在一所不带花园的二层楼房里,院子不大,但种了许多鲜花,很整洁。

一进门,什米特夫妇就热情接待我们。什米特穿了一身藏青色中山装,他的夫人穿了一件合体的绿色旗袍。州长高兴地说,他的访问很成功,感谢中国政府的友好接待,并说他们穿的服装是在“红都”定做的,做工很细,他们很满意。

落座不久,有两个十五六岁穿着十分朴素的女孩子走进来。什米特夫人介绍说,这是他们的两个女儿,正在勤工俭学。又说,瑞士的学生全都勤工俭学。我问:“她们具体做些什么?”她说:“当保姆看小孩、扫地洗盘子等等都做。”我当时心里想:州长的女儿一点也不特殊。他们虽然比较富有,但对孩子从小还注意劳动锻炼,说明了他们的思想是开明的、进步的。

吃饭的时间到了,餐桌就摆在院子的草坪上,靠墙根有几个招待员正在墙洞里(专门设备)烧烤,鸡香四溢。我们入座不久,招待员便把烤鸡端上了桌。这是一顿丰盛的午餐。我为招待员工作之熟练、水平之高感到惊讶。

什米特夫人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解释说:“这是我们专们从大饭店请来的,平时家里不用招待员,除请人打扫庭院卫生外,家务事都是自己动手做。我们自己还养了几只鸡,为了下蛋,因为买的鸡蛋都是用催化剂养的鸡下的,不好吃。”我们对他们勤劳朴素的家风表示了赞赏。

第二天,他们请我们到白头山区旅游,什米特亲自开车并解释说:我们州的几个领导只有公事才用公车,车少人多,有时办公事也用私车,平时上下班都用私车。在车上我们一边友好地交谈,一边观赏沿途的美景。

中午到了一个小镇,在镇上用了午餐。饭后什米特请我们参观一个酒窖。这是一个半地下室,室内储藏了几十个大木桶,桶里装满了名贵的葡萄酒,酒桶上标的生产日期都是一千多年以前的时间,可谓老陈酒了。

下午到了一个山村,村子不大,但街道整洁,每户人家的窗台上都摆着鲜花,居民的衣着和城市居民差不多,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商品。在瑞士城乡差别已大大缩小了。

我们在一家小旅馆下塌,旅馆内设备齐全,每个房间都装有电话、电视机。由于山区寒冷,床上都备有防寒用的鸭绒被。



• 瑞士乡村小镇


第二天,什米特陪我们到村外游玩。一出村,一片沃野映入眼帘。绿草如茵,一群群奶牛在吃草。有许多两米见方的小木屋错落在山坡上。什米特夫人介绍说这些小屋当地人称它为“沙菲”,专供游人参观的。什米特州长请我们坐上了电缆车,从上往下望,山谷深不见底。

两天来玩的尽兴,下午按原路回到了日内瓦。

我在四年任期间和什米特一家始终保持着友好关系,对开展对外工作帮助很大。

中瑞友好情常在

我除了做日内瓦州官方和国际组织的工作外,还做中瑞友好社团的工作。社团团长是一位退休的体育老师,对中国友好,经常访问中国。还把自己的孙子送到我国北京大学学习。他的女儿奥莉维埃夫人也对中国友好,她懂一点中文。

我们与布法一家经常往来,或茶会,或宴请,或送一些中国的土特产茶叶等,以联络感情,宣传中国。老布法也经常请我们到他家做客。每次他都在家门上挂着中国的五星红旗,把全家人召集起来欢迎我们。他用自己在院子里种的草莓做冰淇淋,专门到乡下买来用枣木烘烤的面包招待我们。他说:“这种制面包的方法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很好吃,算是日内瓦的一种特产吧。”

我们交谈中,他经常谈访华观感。他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人民很勤劳,生活节俭,青年人好学,有进取心,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几年来,我在日内瓦交了许多朋友。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坎道,各国际机构中的华人官员,各国驻日内瓦代表处的代表,日内瓦大学教授,瑞士红十字会会长等,同他们交往中宣传了祖国,也发展了同各国的友谊。

1976年,我奉调回国时,许多朋友都到机场送行。大家济济一堂,有的拍照留念,有的依依惜别,场面感人,令人难忘。真是人虽离别,友情常在。




-End-

文字 | 《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第六辑)》 

作者 | 王崇理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